远来的使者
狄使这回扬眉吐气了,以前是装孙子——为了麻痹对手为双鹰王的统一与扩张争取时间,再往前一点是真孙子——实力不如家打不过,再桀骜不驯都只是表面上的,天朝一旦板起脸来他们也只能认怂。现他们以一个相对平等的大国的使者的身份到了京城,还是吊唁对方老板死了,留下孤儿寡母,这个孤儿还是抱来的别家的孩子。
纵使之前互有胜负,眼前的情势下,狄使更加气定神闲。当然,不是不求,他们也有所求,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多勒索一点,用更低的价格换取更多的粮食储备。根据推断,南朝应该正一个不稳定的时候,听说这种情况叫做“主少国疑”,不管是谁主政,都要采取一个相对缓和的姿态。
狄使信心满满,他是双鹰王阵营里的亲信之,也是比较有头脑的。临行前受命,也参与了一些双鹰王召开的讨论会。他领的任务之中就有“观察南朝虚实”、“评估南朝对态度”、“测试哪些官员可以被收买”、“确定南朝官员的立场”、“尽量刺探南朝军事情报”等等等等。
他带来的随从员,也盘算着如果能够敲到几千石粮食几十石盐会有什么奖励。剔除立场来看,这是一支奋发向上努力为自己的阵营增加实力的队伍。
同时,他们是骄傲的,数百年来,他们一直是当孙子的,现能够一定层面上平起平坐了,北方,狄还压了南朝一头。至于现不得不当一个“朝贡使”,位置也诸藩之属国之上,而且还是要来讨债的!这算是双鹰王大度给南朝面子——其实是狄使内心里明白,眼下自家主子腾不出手来——但是,还是咱们手下留情了的!
狄使上路,由边军接了,特意派“护送”他们沿着官道驿道入京。狄使心里明白,名为护送,实为监视,就是不让自己有打探消息的机会。他也能沉得住气,想当年,他能以一介马奴一路做到现这个位置,除了聪明的头脑还有就是这份耐心了。然而,根据他这一路的观察来看,南朝的对于大臣们、尤其是有很大“部族”的大臣的敬意甚至皇帝之上。
到了京中,先住藩属国集体宿舍——国藩馆里,由鸿胪寺下四方馆里的一个副馆使接见。狄使很生气:以他们大狄部现的势头,不让鸿胪寺的正卿来接待,至少也是个少卿出来吧?怎么就弄到了四方馆一副使来了?
狄使提出严正抗议:“南朝不是号称礼仪之邦吗?怎么能这样不讲道理?大狄兵强马壮,尔国君平坐议和,如今只让一个副使来接待,这是瞧不起大狄吗?”
四方馆副使姓李,李神策的远房亲戚,所以,他是一个世家子,虽然是旁枝,傲气依旧。本来语气里瞧不起朝廷就够让他恼火的了,还要捎带上嫌弃他,李副使的火气更大!李氏世家,教育是不会放松的,李副使的文化水平也够高。反唇相讥:“定远将军回京的时候,别说鸿胪了,他是中书舍奉命携内官去迎接的。”
狄使被噎了一下,狄部萧正乾手里吃亏不是一次两次了,他拿战事来压李副使,李副使就拿抽了他们的萧正乾来说事儿。不过,要是就这样被噎住了,他也就不是特意挑选来的使节了:“听说们定远将军是现已死的先帝慧眼识英发现的?”啧,们先帝死于叛乱呐!虽然狄看来这没什么,他们那儿这种手足相残为争王位的事情只有更多,但是南朝总会觉得不光彩,不妨拿出来刺激一下。
李副使才不会被气到呢:“定远将军是宗室,先帝用得他,他又能破敌,”李副使加重了破敌二字的读音,面部表情展现嘲讽神马的对他来说毫无压力,“今上自然不会让宝剑闲置生锈。”
“阁下口舌伶俐,就不知道能不能做得了们皇帝的主了。”
“贵使也是伶牙俐齿,看来是做得了们王的主了?所以就做主过来了?”李副使下巴都快翘上天了,切~都议和了,有种咬呀!上头有的李副使一点也不怕挑起外交纠纷。
事实上,只要是关系不是那么和谐的“宗主国”和“藩臣”之间,总是要打打嘴仗的,套路也是一样的:“比厉害,不老实揍”、“厉害个P啊!家有更厉害的!”然后就是互相揭个短儿什么的。
当然,如果是分裂割据的政权,比如,假设魏王造反成功,但是又有忠立之士不服他,自立为王或者什么的,两边派了使节,那就会尽力挑选己方装X最凶残者到对方的地盘上显摆,以炫耀自己的文明昌隆。
外交,就是这么回事儿。
口舌上没有讨到便宜,狄使也算有克制,一笑而过:“明日吊唁之后,还请见汝朝皇帝,奉主之命,有国书奉上。”
李副使也收回了嘲讽脸,摆出一副比较正常的傲慢脸来:“贵使,请~”把让进国藩馆里住下。
————————————————————————————————
李副使的汇报很及时,也没有故意隐瞒。
李氏想,李神策是不是可以做一下宰相,给名门李氏再增光添彩一下下?大家多不容易啊?忍受了这么一个刺儿头几十年,现他出息了,必须不能拒绝大家讨要红分和利息。李神策是个主张对狄强硬、防范的,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对的,李氏更要支持李神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现鸿胪归池修之管,李氏与池氏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李家现最出挑的李神策对池修之尤其欣赏,池修之本外面也是数得上名号的装X帝。随着郑党与世家合作关系的加深,池修之的黑历史不说洗白吧,至少已经被很多有意识地淡忘了。
合作得相当愉快,谁少年时代没一点黑历史啊?孝子嘛,知错就改就行了。
池修之接到汇报,也很快把狄使给评估了一下。通过李副使的汇报,可以看出,这个狄使绝不是大家印象里对游牧民族的一惯形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心计只有脾气……
而且——池修之认真地问李副使:“他要递国书?知道内容么?”
李副使摇摇头:“他不肯说。”
“盯紧他,不要让他和他的随从出了四方馆一步,他要抗议,就告诉他,两国交战数年,国恨狄入骨,上街被义民打死了可没管。他要出门,就让他先签生死状,快马递到他主手上给了回信同意了,再放他出门!”
李副使喷笑:“池郎,妙啊!”
“别夸了,他这国书怕还有什么不好的事儿,双鹰王,未可小觑。须报政事堂,先做准备。”
李副使一揖:“下官这就去亲自看着他。”
池修之亲赴政事堂汇报了狄使的情况,政事堂对于狄的情报还是很重视的,郑靖业、韦知勉、李幼嘉碰头,又把李神策给拎了来当参谋。
听完池修之的汇报,郑靖业问:“诸位有什么看法?”
韦知勉道:“狄狡诈,肯定不会是好事。”
李神策翻个白眼:“这还用说?”
韦知勉最近装孙子装够了,李神策的态度又过于讨厌,终于忍不住反讽:“这么说李尚书是知道狄要做什么了?”
李神策很骄傲地道:“当然。”
也许是他的表情太让吐血了,李幼嘉忍不住道:“尚书知道就说,国事要紧,何必耽误时间?”
李神策冷笑道:“本来要说的,相公不插嘴现都能说完了,一点也不耽误时间!”
李幼嘉心里狂吐槽。
池修之也无奈,李神策就这么个毛病,不乐意听家反抗他,现好多啦,要照以前,他能再发表个演讲把韦、李二全涮了还不说狄要干什么。
郑靖业眯着眼睛看起来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心里门儿清。李神策傲气十足,不入仕则已,入仕了就想做高官。之前受了点儿打击,又因为对狄事业的热爱才勉忍了。现出头有望,却只做到了尚书,自然对宰相里不入他眼的各种挑剔。自己还略好些,韦、李二就要被他喷。
咳嗽一声,郑靖业道:“狄使奉交国书,皇太后与圣必要亲自接见的,要先告诉二位。狄使未必会守礼,纵使守礼,如果他突然发难,又或者国书里写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也要让皇太后与圣不要过于激动才是。”
李神策总算给了郑靖业的面子:“相公说的不错,狄使此来必要探虚实的,不能让他觉得天朝软弱可欺。皇太后、圣到时候不能被惊到,要事称向两位分说狄之事。狄遇连年大雪,”冷笑,“朝廷又关了边市,他们饿着肚子呢。双鹰王狼子野心,不会甘心的,他必定还存着南侵的心思。那他就要拼命地囤粮、练兵!若的料不差,狄使此来,必然要想尽办法刺探消息,还有就是讨价还价讨要粮食、盐、铁乃至药材!”
池修之道:“已命看住他们了,不许他们出国藩馆一步!”
郑靖业叹道:“眼下这样已经算是不错了,圣正当幼龄,朝廷也打不起来了呀!”
李神策一扬眉:“那又如何?又用不到圣御驾亲征!定远将军治军有方,朝廷先前准备的粮草可支三年之用。如何打不得?”
郑靖业道:“漏算了一条:来年收成!既要用兵,就要耗费力役,这些丁非但不能耕作,还要再耕粮草。已经有几年啦,天灾不断,国家经不起折腾啦。”
李神策的表情转而有些不屑,怎么先前一力主战的现又化身老成持国了?
郑靖业心里门儿清:以前是萧令先台上,再二,他也是个青年君王,已经成年了。现这个圣他是个未成年,三观正形成中,这个时候出头的大臣,容易形成一种“只知有XX不知有皇帝”的局面,到时候被记恨了,哭都没地儿哭去。郑靖业才不要做那种鞠躬尽瘁,死而被清算的呢!
所以,李神策再怎么说,他也没有做出一副鸡血上头的样子来。只是说:“先把眼前的事情给办完,先帝崩逝,还没过丧期呢。”按照古礼,除非家打上家门口了,才能墨缞而战,否则就不能主动挑衅——现双方正和解呢。
这个理由倒是说得过去,谁也不能说郑靖业失礼。李神策再不高兴,也只能暂时忍下了。
————————————————————————————————
向皇太后、惺帝解释的工作就落到了郑琰的头上,她先向这两位科普了一下狄的历史,其实她也是刚刚研究这个问题没多久:“狄兴北方,素为天朝之敌……后分为八部……双鹰王一统七部……犯边……定远将军败之……议和……”她用最简洁的语言向这两位简要概括了狄的发展演变史,说复杂了这两位现也听不懂。
萧复礼努力地记忆,最后问道:“那天朝与狄部,哪个更厉害?”
徐莹的眼中也透露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郑琰有些无奈,国家间的较量,它不是用谁更厉害就能一句话简单概括的,力量的对比是会随时变化的。
“计算整体,自是天朝更强,但是,天朝不可能集全国之力就为了一个狄部,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西南夷也要时不时平一下,又有国内常有灾害也不能专心。如果集全国之力击狄了,国内就会虚弱;如果不管狄,国家就要被侵略。”狗皮膏药最讨厌了!
萧复礼听得略晕:“那到底是打不打呢?”
郑琰踌躇了一下,道:“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警句她应该没记错。
萧复礼还有些懵懂,不过闭上了嘴巴,慢慢回味。
徐莹本来也想问自家跟狄的力量对比的,因萧复礼先问了,她就闭嘴听着,听到后面不由道:“这些是朝廷大臣们该做的事情——给大郎的师傅,究竟找到了没了?”朝廷大事她不懂,儿子最重要了。
“正找,要是寻常的王傅总能找得到,太傅,可马虎不得。”
“那也不能拖着呢,起码得找教大郎认字呀!圣不识字,说出去不成笑话了吗?”
“这个……娘子不妨跟大臣们说说,又或,娘子有什么合适的选么?”
徐莹犹豫了一下,又住了口,杞国公跟她推荐过,她的母亲萧氏也向她提过另一个,她都没有最终答应。秦越不能说不是一个好老师了,那是一个徐莹都佩服的,还是没能教好萧令先,说实话,徐莹对于选老师这个话题,有点怵。可这个话题又不能不提。
“那再看看吧,顶多到元旦,过了新年,就再也不能拖了。”
“唔,还是说说狄使吧。这个狄使原是个马奴,狄分作八部的时候也不是特别安份,偶尔也会掠边民充作奴隶的,他就与一个本朝被掠为奴隶的相识,学了些本领,为既精细,又有耐心,马养得好,入了双鹰王的眼,一直跟随双鹰王,直到现。狄奴隶无姓氏,双鹰王赐他姓马,他自取名为骏。”
徐莹奇道:“听说狄说的话跟咱们不一样,怎么起的名儿倒一样了?”
“马是意译,照音译的话,学得也不像。”
徐莹点头:“接着说。”
“他出身虽低,本事却是不小,曾独领一军,灭不服双鹰王之部,双鹰王那里,他的官儿大概……有咱们这里九卿那么高了——今年才不到四十岁。马骏此来是要递交国书的,到时候娘子和圣都要见他。政事堂担心他另有目的,还请娘子和圣小心。”
徐莹问道:“他会有什么目的?”
“两家议和,先帝驾崩,名为吊唁,实为刺探。或许,还要趁机敲诈勒索吧。”
徐莹怒道:“这是期天朝无吗?先帝去了又怎么样?他的时候也没怎么……”
“咳!”郑琰不得不打断她一下。
“好啦好啦,知道啦。”
“到时候,不管他说了什么,也不要被他气到。”
“到时候必是大朝会,到场,也要身边的,有什么,提醒一声。”
“是。”这是已经做熟了的,萧复礼年幼,原则上至少大朝的时候徐莹要出现。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杞国公家的指点还是什么,她顶住了压力,逢朝必到,倒不拘于大朝小朝,都是一挂纱帘,坐萧复礼的御座之后。郑琰被拉来陪坐,三公与皇帝坐而论政,女侍中皇太后身边也有自己的座位,一旦有徐莹关心而听不懂的问题,她都要郑琰小声解释给她听。
大朝会上,不但是郑琰,卫王妃、曹王妃这两个女侍中也是要到场的——这两位不能说对政治就漠不关心,但是她们当家庭主妇的年载比徐莹还长,两丈夫又是久不涉足政治的比徐莹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这个四小团体里,拿主意的还是郑琰。
谁都没想到,接见狄使的这次朝会,四小团体里最先发言的不徐莹这个头子了,也不是郑琰这个军师,反而是曹王妃这个家庭妇女。
壮哉!大天朝
————————————————————————————————
大朝会,徐莹垂帘,郑琰、卫王妃、曹王妃陪坐,为了方便郑琰随时向徐莹实况解说,她坐徐莹左手靠前的位置,两位王妃按年齿坐徐莹右手边。
大正宫正殿里火盆烧得挺旺,御座后一挂白纱帘隔出了一方小天地。女们躲后面看前面看得挺清楚,底下的想隔着纱帘一窥隐秘就只能看到模糊的影。
马骏一身狄的标准打扮,帽子上、腰带上都镶着宝石,鞘上镶了宝石的佩刀殿门口就被解了下来——这是事先唇枪舌箭的结果。朝廷百官都努力把腰杆挺直,手里捧着的笏板也拿得放正中,一个个目不斜视,努力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萧复礼高坐御座上,好奇地看着这个衣饰打扮与本朝截然不同的。只见他身形略瘦,个头也不太高,衣服样式虽然古怪,却有一种干净的感觉。脸上的表情也柔和平静,步子很稳,丝毫不见慌张。一点也不像是奴隶出身的!
年纪再小,小时候生活再活,萧复礼也是当“小郎君”养大的,奴婢是个什么样子,他是知道的。眼前这个一点也不像他印象中的奴婢!
只见马特使稳稳走了进来,用一口带着北地口音的天朝话向萧复礼问好,单膝着地,口称:“神命统治四方之王遣使问南朝皇帝好。”
天朝愤青不干了!接二连三跳了出来,从马骏没有行天朝礼仪到他的称呼……
马骏淡定地站了起来:“,狄耳,非汝朝之臣。”所以不用们的礼仪。还有,称呼,他们家双鹰王就是这个称呼,大家之前是谈判过了,所以国书上们谦虚一点,但是,没说口头上不能这样叫啊C比大名叫张三,平常大家口头上很少直呼其名哩。
徐莹再政治小白,也是不能受气,已经一巴掌拍到扶手上了。萧复礼回头看了一下帘子,又转过头来。
韦知勉道:“两家议和,口血未干,奈何出尔反尔?尔主欲兵刀相见么?”
马骏不慌不忙地道:“非也,主有意两家罢兵,和平相处,”躬身双手向萧复礼递国书,“请降公主。”
嗡!朝廷之上炸开了锅!
萧复礼完全听不懂,坐得倒是板正,想起荣安郡太夫的话,朝会上有不懂的、不会拿主意的,先看丞相是怎么做的,那是有本事的,跟着学就行了。
就见郑靖业咳嗽一声:“圣年方七岁,没有公主,先帝之女正幼冲,并不适龄。除此之外,本朝只有已经出嫁了的长公主。”那都是有主儿的。
马骏道:“宗室之女亦可,是为结两家之好,当然——既是结两家之好,自是与皇帝越亲近的越好了。不过,主既是草原之王,当降公主。”翻译一下:没亲闺女也行,家族女来抵,但是,这个宗室女要以公主的名义出嫁,这样才能配得上双鹰王。而且,大家要合好,就要跟皇帝血缘相近的。
大臣们只是义愤,有资格上朝的宗室就怒了!这是要嫁他们的闺女啊!须知萧复礼这个抱养来的娃,他的堂姐们除了嫁了,都死那场变乱里了。其余的都还没成年,根本不能出嫁。这就轮到如卫王、曹王这样家里的郡主,又或者是两王的孙女儿。卫王为顾命之臣,曹王是他亲兄弟,两家的女儿或许能保住,其他的就要遭殃!
宗室们以为两王很安全,却不知卫王、曹王才是危机感最大的!
曹王妃最生气!她有个老生女儿,今年刚刚十五岁!卫王妃的嫡孙女儿,韦氏所出的女儿也还没出嫁,又正待嫁之年。连韦知勉都急了,那个是他亲外孙女,他要是敢答应了,女儿能回家跟他闹半辈子。
曹王妃当场就对徐莹道:“娘子不能答应!”没控制住音量,殿上很快就听到了。这位曹王妃还是郑琰嫂子的亲妈,郑琰知道她的底细,这是个继妃,属于性格火爆的土鳖出身。
徐莹也生气了,没有哪个女听到这个不生气的!徐莹不是一个政客,她行事更多是凭性格:“才不答应呢!”
曹王妃道:“宁可把闺女带到坟里也不给他们!”
郑琰:“……”们倒是小点儿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