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孟良没想到,拥立刘和为帝,各界的反应是如此的强烈,而且是整个舆论一边倒。

朝廷、袁绍、公孙瓒、刘虞、刘表等人发出檄文指责徐州是伪命、篡位,不尊汉统。袁绍袁术还以不取消帝号即讨伐之发出战争威胁,这都是情理之间的事,也是预料之中的。

九江太守边让一直很崇敬郑玄,多次想拜在他的门下而不得,这次却联合刘表处的江东八骏写下了洋洋洒洒的讨孟檄文,列举了孟良为政徐州的八宗罪:出身低微,不读圣贤书;以经商入政,商人治国;卖官鬻爵,勾结十常侍;任用草莽为大将,和盗贼强盗沆瀣一气;借剿灭黄巾之由抢地盘,包庇黄巾余党;强壤夺,以豪族大户的土地换取民心;以众生平等之口号蛊惑愚民;改汉职,不尊汉统。

檄文结尾,直接将孟良比作张角之流,说他实质上就是造反,欲得汉家天下。

而与孟良有交情的孙坚也斥责孟良是以立伪帝为名,行篡权之实。

身在徐州的陈氏三君公然发出通告,拒绝承认徐州的伪帝。而远在洛阳的袁家、荀家各大家族都声明与袁涣、荀爽、荀悦划清界限。

最让孟良诧异的是,兖州刺史曹操也公开谴责徐州集团,表示今后要与徐州孟良割袍断交。

徐州内部也出现了问题。

首先,广陵的臧洪、东海的陈容为新帝登基不仅未上贺表,而且发来公函质疑拥帝的意义和正统性。而一班以赵昱为首的旧官吏更是鼓噪不停,他们甚至联合下邳学堂的儒生们联合上书丞相府,要求解释拥帝的合法性。

而接到的密报显示,李儒在下邳期间曾与八十余人见面密谈,其中刘备就达五次之多,陈登也与他来往密切,此外李儒还与秦宜禄、关羽、赵昱等人私下见过面,说些什么却不得而知。

孟良拍着手里的密报,对孔明、鲁肃说:“嘿嘿,该来的这下全来了,现在是内忧外困,众叛亲离。幸好是军方没有出现异样的声音,五大将军率先遣使来贺。但这个也是隐患,子敬,以我名义起草一封密函,分人遣送五大将军,告诉他们,以后这政治上的事都别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们的任务就是打仗。谁以后再掺和政治,把带兵权先给我交出来。”

鲁子敬犹豫着说:“现在这个时节发这种函不好吧,他们也是表示忠诚的一种方式。”

“不行,一定得发。军人不能干政,这个苗头一定要扼杀在萌芽里。一旦让他们掺和进来,那以后他们就会用枪杆子来表达意见。以后在军官守则上第一条就明确,在职军人不得干政,军政必须分开。这一条作为铁律写进去。”

军事政变,这个在后来的社会中屡屡出现的事件,起因就一点:军人干政有合法性。

鲁肃也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这个有漏洞,应该明确为带兵的军人不得干政,不然,你首先就违反了这条例。你即是丞相又是大将军,你也是现役军人。”

孔明一边插话:“可以这样明确,在职军人指军队中直接领兵的人,如此,我们都不算了。”

孟良说道:“现在是我们集团遇到的重大危机,这次危机并不亚于彭城那次。现今之道,首先让陈到加强下邳的城防,内紧外松,特别注意严防奸细混入,在城里制造混乱、散布谣言。让阚泽从吕方商校毕业的学生里面,包括安排实习的学生,抽调一部分混入到各个阶层里去,一定要注意收集各种社会舆论,包括童谣之类的。此外,召集内阁开会,将当前的形势都摆在大家面前,让大家群策群力。我现在去拜访一下荀爽,他来了之后一直没和他深谈,正好听听他的意见。”

三公府和皇宫都在一个大院里,这里是原来的下邳学堂。新的下邳学堂落成之后,本来这地方是准备作为二春军校的分部,后来,匆忙立帝,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把这里先拿来用了。本来孟良的意思是让他们先在这里住下来,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的翻新,但刘和坚决反对这方面浪费。只得将礼仪厅进行修缮,这毕竟是皇权的脸面,其余的修修补补就这样用了。

孟良知道刘和节俭的习惯,知道拗不过他,只得跟羽林中郎将万全打招呼,让他制订严格的措施,做好安全防范。那万全原是中军护卫的头领,一直负责护卫孔明他们的,调他过来任羽林中郎将以示对皇宫安全的重视。

这万全知道,这羽林中郎将是个礼仪上的意义大于实际职责的职位,在这里干等于是和战场永远告别了,一直是一肚子的牢骚。今天看到孟良来,张口就是:“头,这下可把我憋坏了,天天跟个木桩似的戳在这里,这哪是我干的活啊?”

万全是唯一的一个至今叫孟良“头”的,他这是在凤翔城养成的习惯,改不了口。孟良跟他从小就在一起,亲厚感非比常人,跟他说话也一直随随便便。

见他又开始发牢骚了,孟良就答道:“要领兵打仗?容易啊,你得在这位置上干出点成绩来。首先,要确保整个皇宫大院的安全,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只有有一个小贼溜进来,就算你失职。其次,不要把羽林军看着礼仪部队,把你在军校学会的东西都运用起来,把羽林军当做作战部队去训练。做好这两点,我调你去常备军带兵打仗,如何?”

万全刷的一个军礼:“行,一言为定。下次我就把羽林军拉出来和你的虎贲军比一比,赢了他们就算我第二个条件达到了,行不行?”

相府的虎贲军首领虎贲中郎将一直空缺,庞杏儿是个女的,让她任这位置不合适。她现在只是挂着他侍卫长的名头,统领着从原来中军护卫里挑选出来的二十四名侍卫。这些侍卫武艺倒并不是如何高强,但是都是很严谨的而又绝对忠诚之人,能够在关键时候以身体做盾牌保护孟良的,这都是史涣临走时特意挑选出来的。

虎贲中郎将的位置,首要人选自然是史涣,但史涣另有重用,魏延便把陈到推荐给他。孔明慎密,让陈到先负责下邳的城防考察一段时间,看看他的能力如何。

孟良坏笑道:“行,比武可以,胜了就算第二个条件实现了。不过,第一个条件你要注意了,到时候,我让我的这位侍卫长亲自来检查你的防务。先给你打个招呼,到时候别怪我暗中偷袭啊。”

庞杏儿是女人的情况,现在大部分人都知道了,但是她还是那个习惯,一出门就穿男装。她见孟良如此说,边在一边接话道:“万全大哥,我实话实说啊,我这一来就看出你们在防御上的三个漏洞。防刺客,最有效的就是人多、弓箭手、警报这三样东西,你做好了,他武功再高也没办法。待会主公进去有事,我和你详细说。”

万全知道庞杏儿的这方面的特长,忙点头感谢。

孟良在一边指着庞杏儿说:“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新帝登基了,以后不得再叫我主公,你就是改不了口。”

庞杏儿吐了吐舌头:“是,我记住了,主公。”

孟良无奈的摇摇头,独自往司徒府而去。

进了司徒府,却见刘和和其他三人都在。孟良忙向刘和拱手请安,玩笑道:“皇上,这几天感觉如何,每当几天皇帝就变成伪帝了。呵呵,心里难过吧?”

刘和摆摆手:“这个不用担心我,我答应登基之前想的情况比这还糟。估计这些写檄文的人念及我的汉室血统,不好辱骂于我。倒是历数你八宗罪写的这些文字铿锵有力,音节殊妙,难得的好文采啊。”

众人皆大笑不止。

郑玄开言道:“孟相,你这是以丞相身份来看望我们呢,还是路过进来打个招呼。”

孟良呵呵笑道:“我现在是焦头烂额,来搬救兵来了。问问各位前辈们对当前的困境有没有破解的良策。”

荀爽答道:“这不,我们三公正在行使我们的权利,建议权。皇上出不了门,也憋得慌,就整天在我们这儿泡着,正一起想招呢。”

孟良点点头:“现在非常时期,谁也不知道对手如何出招。为了皇上的安全计,现在还是少出门比较好。这样吧,我叫农部把青徐两州现在的水利情况绘制一张地图来。略解皇上不能巡视之苦。”

那张温冷不丁的插言:“到了徐州,我的这种真实感到现在还没恢复过来。你看我们几个现在这样,皇上不像皇上,大臣不像大臣,都围坐在一起喝茶吹牛,就差没打闹了。”

那刘和很严肃的说:“老张啊,看来每天不让你磕几个头你不习惯啊,这样吧,我勉为其难一回,从明日起,准你每天早上到我房屋前跪安,一个时辰能过瘾吗?”

大家哄堂大笑。

郑玄捻着胡须直点头:“皇上免除所有人的跪拜礼确实是一大革新,睿智之举啊。”

荀爽指着孟良说:“有什么样的丞相便有什么样的君王,这种新生活挺好的。好好,我们说正事。刚才我们议到,这边让和刘表真是小觑我们徐州没人,想当年我们开笔的时候,这些小辈还在襁褓里吃奶呢,敢和我们在文字上叫板?他们也不想想,这写文章的祖宗在这里坐着呢。郑老,这个想法是你提出来的,你详细的说。”

郑玄清了清嗓子:“我们准备组织徐州的博学儒生,除了我们几个外,还有崔州平、荀悦、严畯、阚泽等人,一起来组织一场论战,就从江东八骏列举的孟相八宗罪为题,逐项批驳他们。这个依据尽量以孔圣、孟圣、荀圣的理论中延伸,主要批评他们读书不求甚解,圣贤书都未读通。如此,通过这一场论战,将我们徐州新政的思想向全国士大夫阶层扩散。这是我们的理论优势、人才优势,我们还有技术优势,那就是用活字印刷术快速的将我们组织的文章发到全国。这也是荀司徒所说的舆论上的造势。”

孟良大喜:“如此甚好,真理不辨不明,通过这场大辩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关于国计民生的见解,这比为我个人辩诬更有意义。我有个提议,现在纸张、印刷的问题都解决了,何不每月固定出一些小册子向全国免费发放,这是开启民智最好的传播办法。”

荀爽也叫道:“这个主意好,我们不妨借鉴朝廷对各地发邸报的这种形式,将文章刊登在这上面发往各地,这比小册子还要简单。”

虽然,三公们拿出的是些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方法,但是,通过文章这种形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来倒可以很好的总结自己的思路,提出应对方法。只不过,自己的文章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他想起了曾经和崔州平关于王莽新政的讨论,当时就是在讨论中,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逐步明晰起来的。

想到这里,孟良决定去找荀悦,好好的跟他谈一次,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用文章的形势写出来,以后就让他成为自己的枪手,专门弥补自己这方面的缺陷。

见了荀悦,孟良直接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荀悦一听,只是文章之事,而自己又在收集新朝的事例、思想,为今后撰写史书做资料准备,两人一拍即合。

两人就当前的形势反复的交换看法,论证,一直到鸡鸣时分。第一篇以孟良署名的非口语化的文章出台了,这文章题目是《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这篇长达五千多字的文章里,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对面临的各种困难进行了充分的估计,然后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外交上如何去着手解决当前的困难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荀悦起草这篇文章时,特意注意了语气,遣词造句,让他更加符合孟良的身份特点、用词习惯,尽量回避一些生涩的典故、词语。这样,让那些读书不多的将领们也能听得懂,而博学儒生们又对语法结构挑不出毛病来。

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种文体很快就在徐州流行开来,后来,通过郑玄他们的《徐州政论》这份刊物扩散到全国。儒林中称这种文体为“孟体”,成为当世最时髦的文体。

而这篇文章做为孟良集团应对当前危机的基本对策,本来是作为秘密文件发到高级干部手中的,没想到不到一天,这篇文章便到了李儒手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