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七章 杨玉香与林景清
而以华夏国幅员之大,这种所谓“造反”、“作乱”的地点,极难预测。所以这个任务,就不是一支高效率的机动部队,所得以完成的。
在多数情况下,官军会被造反者死死吸住;造反者熟悉当地的地理民风,官军往往会因之陷入被动,而使质量优势无从发挥。因此,数量的多寡,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
此外,俞大猷计划中所创建的精锐部队,领取优厚的军饷,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其它部门对流。
这样一个浮游在社会上的军事团体,非但不能解决上述的社会问题,还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
良将精兵,历来是兵家克敌制胜的基本保证。俞大猷在选将练兵方面,有其精辟之见。
选将方面,必须德才兼备。德的方面,要求为将者,应具备“出当天下事”的远大抱负和“矢效忠公”的高尚思想品德。才的方面,首先要求为将者应有“运量宇宙”之巨才,以便在“临事施谋”时,能有取得成功的把握;其次,还要学会“手下功夫”,不然就会被“技艺之师”以“虚文之套欺之”,致使终年练兵“竟无精兵”的恶果。
练兵方面,他富有见地的说:“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技。”
“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
锻炼勇气、意志,与学习各种拳法、棍棒、刀、枪等功夫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又说“技艺之中有虚有实,有阳有阴,有起有伏……有一、二势而变出百千势,有百千势而归一、二势……”,即“技艺”本身也包含着“虚、实”、“阴、阳”、“起、伏”、“总体、部分”等各种关系,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俞大猷,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纳芥环,看上去是大约寸许的小圈儿,一出手变成青光荧荧一圈亩许寒光,在彩云拥护中,将人全身套定。
此时,俞大猷拿着一把长戟,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俞大猷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俞大猷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俞大猷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莘瑶琴,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莘瑶琴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莘瑶琴,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莘瑶琴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是明朝的杨玉香。
明宪宗时期,虽然京都早已迁至北京,但金陵故都依旧繁华似锦。自古秦淮河畔多名姬,此时最有名的,要算比邻而居的姊妹花——邵三与杨玉香。
邵三与杨玉香,都是自立艳帜的诗姬。邵三主持瑶华馆,杨玉香深居琼华馆,两馆紧邻,两位姑娘也关系密切,情同姊妹。
虽然她们同操一业,又是好友,而性情风格却迥然不同。邵三年十八,性情温婉娴静,善解人意,待客十分殷勤;杨玉香虽仅十六岁,性格却清雅孤高,喜好诗书,不苟言笑,平日待客总是一副冷冷淡淡的神情,只对个别品端才子才略显热情。
两人也有共同之点,就是卖艺不卖身,主要以诗文弹唱酬客。
邵三因为性情宜人,颇受人青睐;杨玉香则由于色艺绝伦,也吸引了不少有才有胆的客人,两人都是金陵城中出类拔萃的风尘女子。
宪宗成化十四年冬天,闽县世家子林景清奉命送贡品入朝,返回经过金陵,少年性起,颇想领略一番秦淮风月的旖旎风光。
经人介绍,他来到了瑶华馆。邵三见是一位年轻貌俊的文雅之士,招待得十分用心,设华筵为客人洗尘。主客相欢,酒到微酣之际,林景清诗兴大发,要了纸笔,题下一首赞美诗:
“珠翠行间碧簪枝,罗裙浅淡映春衫;空传大令歌桃叶,争似花前倚邵三。”
他已被邵三温柔娇艳的风采迷住,甚至以为超过了当年书圣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他笑王献之的多情,自己却醉倒在邵三的石榴裙下。
第二天,邻馆的杨玉香,到瑶华馆来看望邵三,无意中发现了林景清随手搁在茶几上的诗笺。
她拿过来品赏,不由得击掌赞叹,认为写得颇有意趣。
看着看着,她觉得技痒,忍不住拿了笔,在诗笺背面题了一首七言绝句:“一曲霓裳奏不成,强来别院听瑶笙;开帘顿觉春风暖,满纸淋漓白云声。”诗中明白透露出她的倾慕之情。
邵三把她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十分理解她内心中的寂寥和期盼,因而在一旁凑趣道:“妹若对诗主有意,姐姐可为你们牵上姻缘。”
杨玉香被人窥破了心思,羞怯难当,顿时红晕飞上两颊,一时不知何言以对。
就在这时,林景清突然来访。他昨日一番交往,对邵三念念不舍,故今日再度登门。
见来了客人,尴尬之中的杨玉香,连忙抽身告辞,匆匆从偏门离去。
连邵三追上来,唤她也不及理睬。已踏进门来的林景清,已隐隐看见了杨玉香云鬓花颜,婀娜身段,惊鸿一瞥,真疑为蟾宫仙子,不由得怦然心动,望着佳人消逝的背影发呆。
邵三见他有意,便解释说:“那是我的妹妹,隔壁琼华宫的杨玉香。”林景清恳切地请她介绍相识,邵三顺水推舟地应下来,却告诫说:“我妹妹孤洁成性,眼高于顶,就怕得罪了公子。”
林景清只说无妨,央求邵三带路,往琼华宫拜访佳人。
邵三觉得这两人倒是颇为般配,当即引起林景清,从侧门进入琼华馆。刚一进院,就听得铮铮琵琶声从楼阁上传来,一会儿又起唱腔,音韵哀怨幽婉,似乎满怀悲切。
此时也许佳人正心情不畅,邵三轻轻对林景清说:“今日气氛不对,可改日再来。”
林景清深以为然,觉得不宜在这时打扰人家。两人在院中花丛边静立了片刻,就悄悄返回了瑶华馆。心有所感,林景清当即又写下一诗:“倚案何事敛双蛾,一曲琵琶带恨歌;我是江州旧司马,青衫染得泪痕多。”诗笺托邵三传给了杨玉香。
杨玉香细读之下,心海漾起了波浪。
风月诚,一般的客人都是为花钱买笑而来,谁还会关心卖笑女子的心情。
林景清从她的一曲琵琶中,察觉了她的愁情,并发出当初江州司马白居易一般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深深触动了杨玉香的内心世界。
杨玉香特别珍惜这份难得的情谊,当然不愿失之交臂,于是答诗一首:“销尽炉香独掩门,琵琶声断月黄昏;愁心正恐花相笑,不敢花前拭泪痕。”
虽然她的诗只言自己愁情,并未向对方许诺什么,但熟知她的邵三,明白她已动了心,就想索性成全了她,因而对林景清道贺说:“林公子真是有艳福,杨玉香可是很少对别人相赠的诗词作答,看来己对你另眼相待了。”
林景清当然是喜不自胜,忙请邵三为之引介。
邵三欣然应命,于是约定第二天同往琼华馆。
第二天一大早,林景清就从客栈赶到瑶华馆,心急火燎地等邵三梳完妆,引着他来到琼华馆。
听到侍女的传报,杨玉香从屋内迎了出来。只见她一身粉红罗裙,娥眉淡扫,朱唇轻染,含笑站在门口,宛如一朵出水的芙蓉。
请客人入客厅坐下,杨玉香命侍女摆上清茶果品。这天,她一改往日的矜持冷漠,十分热情地招呼客人。三人交谈得很是投机,恍如故友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