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六章 王慧圆与崔英
应该说在那个时代,他的许多见解是精辟的,许多主张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华夏国的国防近代化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丁日昌,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慧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如意水烟罗。
一面宝网,不用时,折迭起来,薄薄一层,大只方寸,弹指展开,大小数百千丈,无不由心。
妙在是与别的法宝不同,毫无光华,也无甚形迹,多好的慧目法眼,也只依稀辨出一片薄得几非目力能见的烟痕,任多猛烈的水火风雷,均攻不进。
此时,丁日昌拿着一把火尖枪,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丁日昌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丁日昌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丁日昌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杨妙真,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杨妙真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杨妙真,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杨妙真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元朝的王慧圆。
王慧圆是元朝顺帝时真州人,真州就是今天江苏仪征县。王慧圆的名字,如果去掉“王”字,剩下“慧圆”两字,就颇像一个小尼姑的名号。
“所谓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还是无生”,讲的就是圆通。古吴越之地的小美人王慧圆,确实与佛门曾结下一些缘分,并依托佛门,使自己的人生之路圆通。
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大概快到中秋了吧,月亮渐渐圆起来。
秋天空气淡薄,月亮就特别的亮,映衬着初秋微寒的晚风和开始摇落的草木。
这天,王慧圆和她的新婚丈夫崔英,来到了姑苏。崔英也是真州人,为着应对朝廷的征召,不得不带着娇妻上路。崔英颇有学识,而且绘画、书法都有大家风范,而王慧圆也通晓诗书。
文人往往是多愁善感的,更何况是在初秋的日子,月圆之夜。
离别了故乡的新婚夫妇,就更是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
面对姑苏的水乡风光,柔媚的气韵,夫妻俩便将坐船停在圈山,备下丰盛的酒肴,遍邀船家在月下饮酒。所有的饮器,都是金、银、玉器,直看得船家眼花缭乱。
船家料想崔氏夫妇一定藏有更多奇珍异宝,于是顿生非分之想,借酒壮胆,将王慧圆的丈夫和家仆一个个杀死,只留下王慧圆一人。
闺帏弱质的王慧圆活下来了,是因为船家看中了她的美色,她的温婉柔顺,要留下她做儿媳妇。遇到这种危困的局面,也真难为了王慧圆,居然能逆来顺受。
她每天早起晚睡,煮饭,洗衣,烹菜,烧水。要知道,她这样服侍的人,可是她亲眼看到杀害了她丈夫及家仆的人啊!
王慧圆事事打理得有条有理,船家暗地里乐得眉开眼笑,高兴得到了这样一个能干媳妇,也就放松了对王慧圆的防范。
中秋佳节眨眼就到,船主到杭州办事未归,船上其他人员肆无忌惮地饮酒作乐,欢呼豪饮,直到明月西斜。
王慧圆感到有些孤独,面对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了人生的离合悲欢,一份悲凉袭上心头。
她想到自己落入虎口,前途渺茫,看到那些杀人的强盗已经一个个烂醉在船头,便溜下了船头,消失在芦苇菰蒲之中。
崎岖坎坷,步履艰难,她没命地向前狂奔。
几度陷入泥淖,又几度踉跄跌倒,更担心后面有人追来……
东方渐渐发白,晓色朦胧,王慧圆气喘吁吁,血汗交迸。终于她看到了前面有一片屋宇,管不了那么多,闯进去才发现是一座尼姑庵。
一位老尼姑猛然发现了狼狈不堪的王慧圆,惊问:“怎么会是这样一副仓皇模样?”
王慧圆惊魂未定,那敢据实相告,只好说:“我是真州人,随丈夫宦游江浙,不幸丈夫突然殂谢,只好改嫁永嘉崔姓人家为妾。崔家大老婆悍戾,鞭笞侮辱随时就到。
昨天坐船来到姑苏,中秋之夜赏月饮酒,叫我取金杯,我一不小心将金杯掉入江中,她就趁机发作,必欲置我于死地。我迫不得已,逃生来到这里。”
老尼姑深表同情:“娘子既不敢归舟,家乡又远在数百里外,孑然一身,将何所托呢?”
王慧圆凄然流泪,无语以答。出家人慈悲为怀,心中大为不忍:“此间荒僻,人迹罕到,茭葑为邻,鸥鸳与友,若能悟身为幻,按缁削发,就此出家,则禅榻佛灯,晨餐暮粥,聊随缘以度岁月,岂不胜于为人宠妾,受今世之苦恼,结来世之冤仇?”
王慧圆别无选择,于是在落发前,征得老尼姑的允准,仍以本名“慧圆”为法号,每天礼佛诵经,心如止水,如此匆匆地过了一年。
一年中,慧圆尼姑凭着她的聪慧资质,已能尽究庵中经典;加上她为人宽和柔善,庵中的尼姑都爱重她。
忽然,一天有位来庵中参禅的客人,在留斋离去之后,除留下银钱之外,还留下了一幅芙蓉画轴,老尼姑将这幅画悬挂在堂中。
慧圆尼姑一见,立刻就认出这是自己丈夫崔英的作品,禁不住热泪双流,立即探询所以。
老尼姑只能告诉她:“这是一位檀越最近布施给庵里的。”
在慧圆尼姑的追问下,老尼姑才又道:“这位檀越是顾阿秀兄弟,姑苏人,操舟为业,经常以船为家,飘荡不定。很多人都讲,他在江河湖泊间劫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慧圆尼姑基本上知道了这个顾阿秀,就是劫掠自己的船家。她一天到晚跪在佛像前祈求,祈求菩萨显灵,将歹毒的船家捉拿归案,得到报应。
并感慨万分地在芙蓉屏上,题了一阕《临江仙》:
“少日风流张敞笔,写生不数黄筌,芙蓉画出最鲜妍;岂知娇艳色,反抱生死冤。粉绘凄凉疑幻质,只今流落谁怜,素屏寂寞伴枯禅;今生缘已断,愿结再生缘。”
不久,当地名士郭庆春,到庵中参拜,见到壁上芙蓉画轴生动逼真,而题词更清丽有致,于是从老尼姑的手里把这幅画买走。
当时,姑苏住着一位颇具清誉的御史大夫高纳麟,到任后就以读书赏画为乐。
郭庆春将芙蓉画轴送给高纳麟,于是高纳麟将它悬挂在内馆。
高纳麟这样的大人物爱好书画,便经常有人奉赠,更有人登门求售。
一天午后,有人带着四幅草书,来到高公馆。
这人如玉树临风,说这四幅草书都是自己的手笔。高纳麟看到这四幅字,笔走龙蛇,气带云烟,清劲不俗,果然是字如其人,便问起他的乡里姓名。
这人就是王慧圆的丈夫,在据实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之后,更说起他如何到永嘉赴任,如何被贼人所图,如何因自己识水性而得以不死,如何告到平江,结果听候一年,毫无音讯。
最后说到,自己现在是以卖字度日,不敢离开此地,并自谦自己的字写得并不好。
高御史深为同情,对崔英的才华也颇为赏识,建议崔英留在高家,暂时教授高家诸孙读书识字。崔英就这样在高家生活下来,逐渐地能够出入内堂,与高御史同饮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