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终陷囹圄

这些日子,孟良一直在让田举派人收集留县的情报。

他发现这个当年的凤翔城四杰之一的陈郁做事情很有意思,虽然,他将何夔何元龙拘禁起来了,自己兼任县长、县尉,却用了两个外地人担任县丞、主簿。刚开始看到这两人名字时,让孟良大吃一惊,这两人实在是太有名了,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却把这二人都忽略了。

这二人一个叫任峻,一个叫杜畿。

任峻任伯达,属曹操阵营。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重要性。当他起兵相助曹操后不久,曹操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可见曹操对他的重视;这人的成就并不在军事上,而在于曹操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步骤-----屯田,有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功绩,“军国之饶,起于枣邸而成于峻。”曹操集团屯田策是枣邸提出来的,但是却是在任峻手上发展起来的。历来战争,拼的就是资源,而在三国时代,最重要的战争资源就是粮食。诸葛孔明七出岐山无功而返,主要就是粮食问题未解决。同样,曹操一统北方,枣邸、任峻通过屯田等人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也是主要原因。

三国演义一直给人们一个误区:曹魏之所以强大,最后统一中国,是因为有一批计谋百出的谋士,随手点点就有郭嘉、戏志才、荀彧、荀攸、程昱、陈群、后期更是有贾诩、司马懿,这些人随便一个拎出来,都在三国谋士的排行榜上挂的上号。

其实,按照老罗的学识,他更不该忽略一批能臣干吏,正是这批人在各地任行政长官、治理地方,才为魏国的征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证。杜畿、张既、钟繇、枣邸、仓慈、任峻、何夔、梁习、刘馥,数不胜数。但是,这些人从小说的角度并没有多少出彩的故事,所以老罗将他们基本都忽略了。

杜畿的故事很有传奇性,他在用间方面的才能比陈珪父子更加高明。袁绍的侄儿高干归顺曹操之后,又举整个并州造反。杜畿杜伯侯居然孤身一人前往河东郡,假装与反叛的范先、卫固合作,结果,在他不断地忽悠下,范、卫二人几乎对他言听计从。高干起兵之时,整个河东几乎没什么人响应。杜畿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收复了整个河东郡。

之后,杜畿镇守河东十六年,思路很清晰,先是让百姓仓廪实,之后兴办教育,教化百姓,后期,河东一地出的儒者最多,尚学之风最浓,史书评价他在河东“常为天下最”,杜畿活了六十三岁,在孟津试船,船覆而亡。

陈郁虽然臣服于陶谦,但对先期何夔的屯田规划一字未改,他让杜畿管政务,任峻抓屯田,自己亲自抓士兵训练,这士兵训练也完全照搬凤翔城那一套:首先分兵种,刀盾兵、弓箭兵、长枪兵,然后从体力训练入手,早晚都将士兵拉出来负重万米跑。他对待士兵几乎跟魏延一样,打骂处罚是家常便饭,但却跟士兵同吃同住。

孟良这边出事之后,他却更改了郡国兵一千五的定额,迅速的扩军至二千五百人。

孟良看到这些情报,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这两千五百郡国兵,主干还是当时魏延留下的二支百人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两百人基本上都成了这些郡国兵的下级军官。这些人大都出身于凤翔城,如果自己现身,振臂一呼,这些人还会不会跟着陈郁走?

但这个方案实在大胆,如果他们不跟自己走,那等于是把自己卖给了陈郁,而且彭城相府已经在徐州范围内开始通缉孟良,抓住他的人可得赵栾提供的百万赏金。

他犹豫着,便在纸上写下了陈郁、留县、郡国兵的字样,思索着可行性。

黄月英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身后,一把抓过他的字条,看了一眼,扁着手说道:“在想陈郁兄弟背叛的事吧?有句话,也是我想了好几天才想出来。我感觉你有个误区,这是三国时代,你做主公就得有主公的样子,别拿后世的人人平等的观点来看待他们。比如阎忠、赵二春、比如这陈郁陈文兄弟,原本都是你的奴隶吧,他们来到风翔城没多久你就将他们出了籍,可他们对你感恩戴德吗,得到的太容易就不会去珍惜。”

“月英,你怎么会有这想法?不能因为陈文陈郁兄弟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啊,不是还有舍命救我的赵二春吗?既然我孟良来到这里,有两件事情我必须要做,一个是土地问题,一个就是这奴隶制。如果我做不到这点,还不如去做个乱世枭雄。”

“做个乱世枭雄有什么不好啊,至少可以轰轰烈烈的风光一生啊。”

“唉,如果连你都不理解这点,我对前途真没信心了。与其做乱世枭雄,还不如寻一个青山绿水之处终老一生啊,只是放不下那些对我有恩的人啊。”

“孟良,你这人不适合这个时代的,你太善良太重情义了。”黄月英摇着头说。

“嘿嘿,你还真不能这样说,那么我问你,到底是做个一乱世枭雄容易还是把先进的文明文化传播开来容易?我今天就告诉你了,我还就选难度最大的,这个更有挑战性。”

“好好,我们选难度大的,但你要给大家一个目标啊。比如刘备,他要匡扶汉室,孙权,他要守住江东父兄的基业,曹操,他要天下一统。你的目标是什么?得让大家团结在你的目标之下,徐庶、甘宁为什么接受陶谦的征召,他们想的是封侯拜相,你能给他们这个希望吗?包括我们家小孔,他不也想青史留名吗?你看你,远大的志向不就是一个彭城相吗?你能让大家看到什么希望?”

孟良迟疑的问道:“你的意思就是干脆打出以天下为目标的旗帜?”

“那当然不能,那不就成了众矢之的了吗?我的意思,每个阶段要有个明确的目标,要让大家看到希望。比如说,前段时间打出的替天行道、剿灭黄巾,这个目的明确,结果应者云集,对黄巾作战势如破竹。接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目标没明确,所以一败涂地。”

孟良一拍大腿,说道:“对呀,前段时间我还想到要把大家统一到一面旗帜之下,统一大家的思想,后来一忙就没有好好的思考着问题。嗯,现阶段就提出除奸卫道,解危济贫,匡扶正义,振兴汉室的口号,这个目标模糊点,更容易为人接受。太好了,你真是一语点破梦中人啊。来来来,老姐,亲一个。”

“嗯,奖励你一下,额头。”黄月英就手抽出连弩,抵住孟良的肚子。“眉毛以下就是雷池啊。”

“明白,我们是很纯洁的姐弟情意。”孟良一本正经的答道。

这天夜里,孟良再度把和黄月英的对话回想了一遍,思路越来越明确: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要给大家希望。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掌握一支武装,然后公开打出旗号,收拢残部,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和丹阳兵开展游击战,用各各击破的办法一口一口的消耗他们,最终占据徐州。现今,只有派人去留县,想办法接触原来风翔城的人,争取拉一部分人出来。

这样想着,快三更了才迷迷糊糊的睡去。

刚睡熟一会儿,就听得坞堡里吠声一片,他惊醒过来,刚抬起身,黄月英一脚踹开门,拖起他说:“有情况,寨子外面不少火把,好像有人进来了,来者不善,快走。”

孟良就手抄起自己的铁枪,抓住准备往外跑的黄月英,说:“从窗口下去,那儿我放了一颗毛竹。先上山看看动静。”

孟良抢先抱着毛竹滑了下去,在下面接灼月英,两人往山里跑去。孟良每天早上晨练,对上山的路自是熟悉。两人跑上山顶,再回头一看,整个坞堡哭喊声一片,好几处地方已经起火了,他们住的那栋木楼更是火光冲天。

孟良说:“这肯定是冲我们来的,一定是坞堡里有人贪图赏金,到留县举报,陈郁带人来抓我们来了。”

黄月英咬牙切齿的说:“这狼心狗肺的陈郁,以后抓住他定要千刀万剐。”

“这帐都记着,赶紧离开吧,找不着我们肯定要来搜山的。”

两人正要从另一边下山,就看见不远处的树林宿鸟乱飞。孟良机警,一把按灼月英,指了指树林,在她耳边悄悄的说道:“树林里有埋伏,走这边。”

两人刚钻进路边的草棵,就听得坞堡这边传来重重的跑步声。

孟良一惊,完了,两面都有敌人,唯一的一面是悬崖峭壁。孟良略一思考,低声说道:“我出去引开他们,你趁机往坞堡方向跑,你安全后去找老阚,他会安排好你的。别担心我,反正他们要抓活的。”

黄月英一把没拦住他,孟良已经跑出去了。

孟良一现身,直奔那有埋伏的树林。坞堡这边跑上来的人叫道:“山梁上有人,大家抓活的。”那边树林埋伏的人也纷纷钻了出来,将孟良的去路拦住。

只听得孟良高喝一声:“你们什么人,想干什么?”

就听得陈文自得的声音:“孟相,得罪了。没办法啊,我是食人俸禄忠人之事,这坞堡的人把你举报了,所以,我马不停蹄的带人从彭城赶过来了。孟相,放下枪吧,没人想伤害你。我们只是奉陶刺史之命带你回下邳。”

“哦,原来是陈都尉啊,你可真辛苦啊。”

“孟相,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陈文杀黄巾立下那么多战功,连个校尉都没混上。我知道,孟相,你一直对我有偏见。”

“你师傅赵二春要活着,不知道该作何感想啊?”孟良嘲弄的看着他。

陈文神态自若说:“曹将军也是惜才的人,他并不想这样。我这师傅就是一根死脑筋。”

“嗯,比你聪明的人还真不多。恭喜你,又要升职了。走吧。我跟你们走。”

那陈文干笑道:“孟相只要归附陶刺史,以后的荣华富贵还用说吗,以后还得孟相多多照拂。”回头对手下喝道:“好好的扶着孟相,他少了一根汗毛我要你们的脑袋。孟相,这边请。”

黄月英趁机往坞堡方向下山的路上溜过去,隐身在路边的草棵里。

她一看从坞堡上来的和林子里埋伏的竟有百人之多,不敢轻举妄动。一路上远远的跟着,见他们一行人往留县方向去了。

黄月英一口气跑到松树坡,砸开了阚清的酒店。那阚清一听就傻了:“这可如何是好,三哥人去了武原,就我一个人啊。怎么办?”

黄月英也一筹莫展,说道:“先把消息放出去吧,只有等了,反正他们一时半会不会伤害他的。他们说了,奉陶谦之命带他回下邳。只有在路上想办法劫囚车了。这该死的孔明,你们都在哪里啊?”

Back to Top